•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初中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0-12-01 17:48:38
  • 修改时间: 2020-12-01 17:48:38
  • 阅读量: 7083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教案《时间的脚印广东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逻辑说明顺序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钟表、高山、岩石的图片。

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1.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1年到北京市团委机关工作,次年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字音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 ) 浑浊( ) 山麓( ) 海枯石烂( )

粗糙( ) 龟裂( ) 刨刮( ) 楔形文字( )

(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 海枯石烂 腐蚀 浑浊 楔形文字

参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páo) 楔形文字(xiē)

(2)解释下面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楔形文字: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次大意。

参考

第一部分(1-4):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部分(5-30):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2):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第二层(23-30):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1-32):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探究下面问题。

(一)理解说明内容

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

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2)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3.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参考: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生成变化可以记录时间。通过研究岩石,我们可以了解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心血,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二)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什么说明顺序?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明确。

参考:(1)本文说明的思路是: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实际作用(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为人类造福)。

(2)逻辑顺序。

小结:本文先列举现象,时间在向前走,铜壶、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具体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即为逻辑顺序。运用这种说明顺序,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人们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三)体会生动的说明语言

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也力求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示例:“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笨重的石块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互评。

四、总结拓展

总结:学生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参考:①介绍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②运用了逻辑顺序加以说明;③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拓展:谈谈学习这篇文章获得的启示。

参考:大自然一切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同学们在平时要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五、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揭开大地的秘密》,深入了解科普文的特点。

2.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一种自然现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四、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说明思路:引出话题——具体说明——实际作用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案《行路难》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案《动物笑谈》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