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语文教案《雨巷》。广东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想象诗歌的画面。
2.感受诗歌的情感。
3.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方法。
4.学会在古诗的基础上来创造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营造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语
我们刚刚学过古典诗歌单元,今天我们进入现代诗歌的学习。中国是诗的国度,由古至今中国诗人对诗的热爱都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诗歌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心灵写出了不同的诗歌。今天我们尝试着用我们的真心去理解一位诗人的诗情。
我们读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们也感受过何其芳的《欢乐》“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在这样一个诗情勃发的年华,我们去读诗,去想象,去理解,去感受。我们就怀着这样一种对诗歌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走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诗·想象·理解
1.一起朗读《雨巷》
2.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里有没有故事?
(学生回答不一,但都对诗歌画面有想象)
3.在这个画面里描绘了一个姑娘,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4.让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一位同学上来记录。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5.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师加以总结。
6.提问: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走走停停、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回答:丁香。
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
回答:丁香是愁怨的象征。
7.提问:那么,在古诗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一些怎样的意象来形容愁怨的?
回答:月、梧桐等。
提问:把丁香换成梧桐,大家感觉如何?
回答:(学生用笑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丁香有柔弱的意味,而梧桐没有,所以丁香和诗歌的情感及情境很相符。
8.所以,我们在读诗或写诗的时候要注意意象与情境的同一性,我们用四个字概括的话就是“象与情合”。
9.展示丁香花图片。
10.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愁)。
(二)读诗·想象·分析
1.提问:这首诗中“丁香姑娘”除了愁怨的象征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象征意义?
2.再读描写丁香姑娘的诗段。(诗中的第二段至倒数第二段)
3.讨论“丁香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从诗句中找出证明。
4.记录下学生的回答:希望、企盼、追求、打量未来等。
5.再读:希望在读中体会种种复杂的情绪。
(三)读诗·想象·探究
1.提问:既然“丁香姑娘”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回答:“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3.展示雨巷图片。(让学生体会)
(四)读诗·想象·创作
写一首诗:使用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创设出新的情境,表达你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雨巷
学生的想象
象征意义
象与情合
情由境生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