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高中语文教案《沙田山居》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0-12-01 17:51:17
  • 修改时间: 2020-12-01 17:51:17
  • 阅读量: 699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语文教案《沙田山居》广东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品味本文优美、诗质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揣摩、分析文章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的乡愁情结。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乡愁》导入

二、文化、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在美国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在美国大学任教四年。返台后,余光中先后在台湾各大学外文系任教。1953年,与覃子豪等组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刊。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称为自己创作的“四度空间”)成就卓著。

余光中的诗文里充满浓郁的“乡愁”情绪。除了《乡愁》余光中还在其它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热爱着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着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余光中于1947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文章就是他“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黄昏”十八个月之后写成的。

三、整体感知:

1.通过给各个自然段加小标题,感知全文内容。

明确:(1)概写山水(2)蓝海迷景(3)山中禅幽(4)山色变幻

(5)仙山烟云(6)风中秀色(7)悠长乡愁

2.理清线索:本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

3.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全文描写的对象是作者在香港九龙半岛沙田的一处居住环境,主要写了围着“我”的山和围着山的海。

四、探索研讨:

作者是怎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诵读鉴赏第二段:

1.从哪些方面写海,写出了海的什么特点?

明确:晴午:千顷碧蓝

海:迷幻、浩淼、碧蓝

起风:千亩蓝田

夜深:赫然渔火相映

2.品味语言:

(1)作者说:“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手法。把山当人写,山似乎有了人的七情六欲,把景物写活了,有自然亲切的感受。

(2)文中“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海风吹拂,写出大海蔚蓝宽阔,浪花此起彼伏的壮观景象。

(3)文中“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湾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金灿灿的金莲”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手法。形象地再现了渔火围成的形状及颜色。

小结:本段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海迷幻、浩淼、碧蓝的特点。奇丽的景象赫然于我们的眼前。

(二)诵读鉴赏第三段:

1.本段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明确:山:寂静、禅幽、天籁

2.文中“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山景的幽美和作者对幽美山景的热爱。

3.文中“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这一句作者为什么将山比作高僧?

明确:因为“我成了山人”,远离了俗世的纷扰,所以我眼里的山也就像看透世间变化的高僧一样,只静观而不语,有一种超然的神韵,又有一种与我两相知的默契。

五、深入探究: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浓浓乡愁。

1.作者既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山居环境的优美,那么这是不是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不是)那么,最令作者心动向往的是什么呢?

明确: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2.“人为的骚音”指什么?心动而神往“人为的骚音”说明了什么?

明确:“人为的骚音”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等隆隆的声音,声音杂乱,但发声的火车或来自大陆故乡或开往大陆故乡,对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那声音是故乡的呼唤,因此作者说“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

3.作者在文末说“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作者要下楼去干嘛?王粲是何许人也?引用王粲的典故有何作用?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王粲:建安七子之一,17岁写出《七哀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依荆州刘表,不为重用,偶登当阳县(在今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他去国怀乡乱离飘零的惆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王粲登楼”四字在古代常用来代指思乡与不遇之情。

②说明自己如在仙境中生活,按常理应希望永远这样生活下去,可作者却有更高远的追求,“下楼去”维护祖国统一。做不得山人,忘不了尘世,割不断故国情。

4.读文末诗句回答:作者说“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边愁”?作者愁什么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湘云、楚烟、五千载、八万万。杜甫有这样的一句诗:“北望伤神坐北窗。”这里作者也北望伤神,想起我国五千年的文化,想起当时八万万的人民,进一步表露了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5.看全文还有没有表现作者这种“乡愁”情感的语句?

明确:文章开头写道遥望“大陆的莽莽苍苍”,心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圆过两次了”。结尾照应开头,更加含蓄深沉地吐露了思乡的情怀。

六、总结扩展:

1.归纳总结: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海的明丽和山的优美,但“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作者的乡愁在本文是含蓄的,蕴藉在秀美的水光山色中,全文虽不见一个“愁”字,却有多处谈愁,点明了爱国思乡的赤子之心。

2.扩展阅读:《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阅读《赢在课堂》中“拓展阅读”部分《听听那冷雨》(节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散文特点及蕴涵其中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完成《赢在课堂》相关练习。

四、板书设计

沙田山居

余光中

晴午:千顷碧蓝

海:迷幻、浩淼、碧蓝

起风:千亩蓝田

夜深:赫然渔火相映

山:寂静、禅幽、天籁

浓浓乡愁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案《登高》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案《雨巷》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