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高中语文教案《登高》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0-12-01 17:51:55
  • 修改时间: 2020-12-01 17:51:55
  • 阅读量: 1605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语文教案《登高广东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人的际遇,体会诗人的心境,感悟本首诗歌的深远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生:是杜甫。)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诵读赏析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要求:(投影诵读要领)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更主要还有心灵的。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因为深秋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一只盘旋着找不到自己家的鸟,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欢乐的鸟,也不能认为认为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的杜甫一个人孤单地在外漂泊。

对比几首诗歌中的鸟: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诵读指导: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到了生命晚秋。生命短暂,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诵读指导: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此时杜甫在战乱的年代,漂泊他乡、流浪他乡,是长久的不断的“做客”。

穿插介绍杜甫生平和经历: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却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却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诵读指导: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穷愁老病,百业无成,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腹悲苦,满纸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杜甫此时已是晚年,浑身是病,估计自己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得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几乎一直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三、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四、总结。

四、板书设计

登高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无奈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做情绪的主人》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案《沙田山居》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