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高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微信号:1856526537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1-01-16 22:40:41
  • 修改时间: 2021-01-16 22:40:41
  • 阅读量: 634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历史教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广东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及“特殊”的表现,掌握经济特区的设立过程,能分析出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特区选址的材料,提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特区的创办概况。

【难点】

创办特区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

教师唱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学生聆听。

教师设疑:其中有一句歌词是“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大家知道这位老人是谁么?这个“圈”指的是什么呢?(邓小平决定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性事件)

教师引导:同学们知道他是如何创办的吗?特区创办之后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概念及表现

教师请学生回顾旧知并阅读课本,提问:为什么要创办经济特区?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学生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的步骤就是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教师追问:究竟什么是“经济特区”?“特殊”之处如何体现?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具体包括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利用特区吸收外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这也是“特殊”的体现。

(二)创办概况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提问:有哪些城市成为了经济特区?是如何一步步创办的?

学生回答: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第一批经济特区,后于1988年又加入了海南省。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邓小平广东谈话的材料,设疑:第一批城市均选自广东和福建两省,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分析史料:毗邻港澳,靠近国际市场;有许多海外华侨,他们有资金和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教师展示《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呢?大家可以从地理位置上思考一下。

学生观察概括:深圳是我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重要海运港口,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外贸、运输比较方便。而且这些地方背靠大陆,有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教师补充:结合古代、近代的历史来看,这些地方与海外也有密切交往,有一定的外贸基础。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案《闭关锁国政策》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案《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 2020 gdminshi.com 广东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2